分类目录归档:机械工程

划痕硬度

1  划痕硬度

刻划硬度在矿物学里一般指物质刺入另外一种较软物质的能力。一个由硬物质构成的物体能在另一个由较软物质构成的物体上形成划痕。刻划硬度常以莫氏矿物硬度单位计算。

一种最常见的测量工具叫做莫氏硬度计。

莫氏硬度,是一种利用矿物的相对刻划硬度划分矿物硬度的标准,该标准是德国矿物学家腓特烈·摩斯(德语:Friedrich Mohs)于1812年提出的。

用测得的划痕的深度分十级来表示硬度:

滑石(talc)—— 1(硬度最小)

石膏(gypsum)—— 2

方解石(calcite)—— 3

萤石(fluorite)—— 4

磷灰石(apatite)—— 5

正长石(feldspar; orthoclase; periclase )—— 6

石英(quartz)—— 7

黄玉(topaz)—— 8

刚玉(corundum)——9

金刚石(diamond)—— 10。

图 1

具体鉴定方法是,在未知硬度的矿物上选定一个平滑面,用上述已知矿物的一种加以刻划,如果未知矿物表面出现划痕,则说明未知矿物的硬度小于已知矿物;若已知矿物表面出现划痕,则说明未知矿物的硬度大于已知矿物。如此依次试验,即可得出未知矿物的相对硬度。若某种矿物的硬度在两种标准矿物之间,则会用.5表示,例如黄铁矿的莫氏硬度为6.5。

 

注:莫氏硬度仅为相对硬度,比较粗略。但莫氏硬度应用方便,可以随身携带,野外作业时常采用。

 

 

硬度及硬度换算表

1 硬度 (Hardness)

硬度指固体材料抗拒永久形变的特性。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固体对外界物体入侵的局部抵抗能力,是比较各种材料软硬的指标。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由于规定了不同的测试方法,所以有不同的硬度标准。

三种主要的硬度定义方式包括:

  • 刻划硬度(Scratch hardness)
  • 压入硬度(Indentation hardness)
  • 回弹硬度(Rebound hardness,动态硬度dynamic hardness,或绝对硬度)

注意:各种硬度标准的力学含义不同,相互不能直接换算,但可通过试验加以对比。

2 硬度换算表

抗拉强度
N/mm2
维氏硬度
HV
布氏硬度
HB
洛氏硬度
HRC
2558076
2708580.7
2859085.2
3059590.2
32010095
33510599.8
350110105
370115109
380120114
400125119
415130124
430135128
450140133
465145138
480150143
490155147
510160152
530165156
545170162
560175166
575180171
595185176
610190181
625195185
640200190
660205195
675210199
690215204
705220209
720225214
740230219
755235223
77024022820.3
78524523321.3
80025023822.2
82025524223.1
83526024724
85026525224.8
86527025725.6
88027526126.4
90028026627.1
91528527127.8
93029027628.5
95029528029.2
96530028529.8
99531029531
103032030432.2
106033031433.3
109534032334.4
112535033335.5
111536034236.6
119037035237.7
122038036138.8
125539037139.8
129040038040.8
132041039041.8
135042039942.7
138543040943.6
142044041844.5
145545042845.3
148546043746.1
152047044746.9
1555480(456)47.7
1595490(466)48.4
1630500(475)49.1
1665510(485)49.8
1700520(494)50.5
1740530(504)51.1
1775540(513)51.7
1810550(523)52.3
1845560(532)53
1880570(542)53.6
1920580(551)54.1
1955590(561)54.7
1995600(570)55.2
2030610(580)55.7
2070620(589)56.3
2105630(599)56.8
2145640(608)57.3
2180650(618)57.8
66058.3
67058.8
68059.2
69059.7
70060.1
72061
74061.8
76062.5
78063.3
80064
82064.7
84065.3
86065.9
88066.4
90067
92067.5
94068

表 1

强度及测试方法

1 强度 (Strength)

按外力作用的性质不同,强度主要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工程常用的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这两个强度指标可通过拉伸试验测出,其单位为Pa

常用的强度性能指标有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或屈服点)。铸铁、无机材料没有屈服现象,故只用拉伸强度来衡量其强度性能。高分子材料也采用拉伸强度。

承受弯曲载荷、压缩载荷或扭转载荷时则应分别以材料的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及剪切强度来表示材料的强度性能。

实验方法:

  • 拉伸实验——拉伸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 三点弯曲实验——抗弯强度
  • 压缩实验——抗压强度

1.1 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

抗压强度-tensile strength、抗压强度-compression strength、抗剪强度- Shear strength。

抗压、抗拉、抗剪强度的计算式为:

σ=F/A

式 1

其中:

  • σ = 材料强度,Pa或者N/m2
  • F = 材料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 A = 试件的受力面积,m2

1.1.1   实验方法

金属抗拉强度实验,请参考国标GB/T228或EN ISO6892-1。

注意:测试方法和适用范围按材料、温度等有多个国家标准的规定,须详细查阅相关文献。

图 1

金属抗压强度实验:请参考国标GB/T7314或 ISO 13314

注意:测试方法和适用范围按材料、温度,压力范围等有多个国家标准的规定,须详细查阅相关文献。

胶粘金属抗剪强度实验:请参考国标G B/T 7 124或ISO 4587

注意:测试方法和适用范围按材料、温度,压力范围等有多个国家标准的规定,须详细查阅相关文献。

1.2 抗弯强度

材料的抗弯强度,英文:Flexural StrengthBend Strength,与试件受力情况、截面形状及支撑条件有关。

抗弯强度的计算式为:

  • 三点弯曲:

σ = (3FL) / (2wd2)

式 2

  • 四点弯曲:

σ = (FL) / (wd2)

式 3

其中:

  • σ =材料强度,Pa或者N/m2
  • F =表示施加的最大力
  • L =样品的长度,
  • w =样品的宽度
  • d =样品的深度。

1.2.1   实验方法

一般试验方法是将矩形截面的条形试件放在两支点上,中间加载一个或两个集中荷载:

图 2

注:请根据国标- GB/T 6569-86 或ISO 14704-2000查阅具体标准的测试方法及样品要求。测试方法和适用范围按材料、温度、试样类型等有多个国家标准的规定,须详细查阅相关文献。

体积模量及常见材料模量

1 体积模量 (Bulk Modulus)

体积模量 (Bulk Modulus)也称为不可压缩量,是材料对于表面四周压强产生形变程度的度量。它被定义为产生单位相对体积收缩所需的压强。单位为:Pa(N/m2

其计算公式为:

式 1

其中:

  • p为压力 (N)
  • V 为体积 (m3)
  •  ∂p/∂V = 压力对体积的偏导数。

体积模量的倒数即为一种物质的压缩率。

体积模量的倒数即为一种物质的压缩率。体积模量和拉伸模量、泊松比之间有关系:

E = 3K(1-2μ)

式 2

其中:              

  • E=杨氏模量 (Young’s modulus )
  • K =体积模量 (Bulk Modulus)
  • µ=泊松比 (Poisson’s ratio)

2 常用材料的体积模量

注:1 GPa = 109 Pa (N/m2)

杨氏模量、剪切模量、体积模量及常见材料模量

1        弹性模量

1.1        杨氏模量-拉压模量

杨氏模量也称杨氏模数(英语:Young’s modulus),一般将杨氏模量习惯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材料承受正向应力时会产生正向应变,在形变量没有超过对应材料的一定弹性限度时(符合胡克定律阶段),定义正向应力与正向应变的比值为这种材料的杨氏模量。其公式为:

E = 应力 / 应变

= σ / ε

= (F / A) / (dl / l0)

式 1

其中:

  • E = 杨氏模量 (Pa, N/m2)
  • σ = 应力(N)
  • ε =应变(m / m)
  • F = 载荷(N)
  • dl =物体的伸长或压缩量(m)
  • l0=物体原始的长度(m)

1.2        剪切模量

剪力模数(shear modulus)定义为剪应力与剪应变的比值

G = stress / strain

   = τ / γ

   = (Fp / A) / (s / d)

式 2

其中:

  • G =剪切弹性模量-或刚性模量(N / m2
  • τ=剪应力(Pa,N / m2
  • γ=剪切应变表示符号
  • Fp =平行于其作用面的力
  • A =面积(m2)
  • s =面的位移(m)
  • d =位移面之间的距离(m)

1.3        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的关系

在均质且等向性的材料中:

式 3

其中:     

  • E=杨氏模量 (Young’s modulus )
  • µ=泊松比 (Poisson’s ratio)

1.4        体积模量 (Bulk Modulus)

体积模量 (Bulk Modulus)也称为不可压缩量,是材料对于表面四周压强产生形变程度的度量。它被定义为产生单位相对体积收缩所需的压强。单位为:Pa(N/m2

其计算公式为:

式 4

其中:

  • p=压力 (N)
  • V =体积 (m3)
  •  ∂p/∂V=压力对体积的偏导数。

体积模量的倒数即为一种物质的压缩率。

2        常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注:1 GPa = 109 Pa (N/m2)

应力和应变

1 应力

在连续介质力学里,应力定义为单位面积所承受的作用力。分类如下:

  • 拉应力——趋于拉伸或拉长材料的应力-垂直于应力区域作用;
  • 压应力——趋于压缩或缩短材料的应力-垂直于应力区域作用;
  • 剪切应力——易于剪切材料的应力-在平面上以直角作用于受力区域,产生压缩应力或拉伸应力

图 1

1.1        拉应力或压应力

以上图为例,拉应力和压应力计算公式:

σ = F/A截面

式 1

其中:

  • σ =应力(Pa(N / m2))
  • F =垂直于面积(N)的法向力
  • A截面 =截面面积(m2

1.1.1   算例

10kN的拉力作用在圆形棒直径10mm的杆件上。杆中的应力可以计算为

σ = (10×103N) / (π ((10×10-3 m) / 2)2)

=127388535 (N/m2

=127 (MPa)

1.2 剪应力

以图1为例,剪应力计算公式:

σ = F/A胶接面

式 2

其中:

  • σ =应力(Pa(N / m2))
  • F =平行于胶接处(N)的力
  • A胶接面 =胶接面面积(m2

剪切力致使物体的两个部分趋于相互滑动的力。

2 应变(变形)

应变的定义:一微小材料元素承受应力时所产生的变形强度(或简称为单位长度变形量),因此是一个无量纲量。

  • 法向应变(正应变)-由法向力引起的应变;
  • 剪切应变-由剪切力引起的应变。

法向应变,可以表示为

ε = dl / lo

= σ / E

式 3

其中:

  • dl = 长度变化量(m)
  • lo = 初始长度(m)
  • ε = 应变(无单位)
  • E = 杨氏模量 (Pa , N/m2)

2.1 算例

在已知杆件材料杨氏模量E=200 GPa,施加的应力为σ=127 MPa,杆件初始长度l0=2m计算杆件的伸长量:

dl = σ lo / E

= (127×106 Pa) (2 m) / (200×109 Pa) 

= 0.00127 m

= 1.27 mm

杨氏模量-常见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

1 杨氏模量 E

杨氏模量也称杨氏模数(英语:Young’s modulus),一般将杨氏模量习惯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材料承受正向应力时会产生正向应变,在形变量没有超过对应材料的一定弹性限度时,定义正向应力与正向应变的比值为这种材料的杨氏模量。其公式为:

E = 应力 / 应变

= σ / ε

= (F / A) / (dL / L)

式 1

其中:

  • E = 杨氏模量 (Pa, N/m2)
  • σ = 应力(N)
  • ε =应变(m / m)
  • F = 载荷(N)
  • dL =物体的伸长或压缩量(m)
  • L =物体原始的长度(m)

2 应变

应变是“由于应力导致的固体变形”-尺寸变化除以尺寸的原始值-可以表示为

ε = dL / L

式 2

其中:

  • ε =应变(m / m)
  • dL =物体(m)的伸长或压缩
  • L =物体的长度(m)

只要应力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就可以用上式来预测物体的伸长或压缩量。

3 应力

应力是每单位面积所受的力,可以表示为:

σ= F / A

式 3

其中:

  • σ=应力(N / m2
  • =施加力(N,lb)
  • =物体的受力面积(m2

4  常见材料拉伸杨氏模量,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

材料拉伸模量
EGPa
极限抗拉强度
σ(
MPa
屈服强度
σ(
MPa
ABS塑料1.4-3.140
亚克力(丙烯酸塑料)3.270
铝青铜120
6911095
铝合金70
78
芳纶70-112
287
铍铜124
32
3100
黄铜102-125250
海军黄铜100
青铜96-120
32
碳纤维增强塑料150
碳纳米管,单壁1000
铸铁4.5%C,ASTM A-48170
纤维素,棉花,木浆和再生80-240
醋酸纤维素,模制Dec-58
醋酸纤维素片30-52
硝酸纤维素,赛璐oid50
氯化聚醚1.139
氯化PVC(CPVC)2.9
248
207
水泥17
11722070
钻石(C)1220
环氧树脂326-85
纤维板,中密度4
亚麻纤维58
玻璃50-9050
玻璃纤维增​​强聚酯基体17
74
花岗岩52
石墨烯1000
灰铸铁130
麻纤维35
因科内尔214
517
210
13.8
金属镁(Mg)45
159
大理石15
MDF-中密度纤维板4
钼(Mo)329
蒙乃尔金属179
170
镍银128
镍钢200
铌(Co)103
尼龙62-Apr45-9045
尼龙6660-80
橡木(沿纹理)11
酚醛树脂33-59
苯酚甲醛模塑料45-52
磷青铜116
松木(沿纹理)940
147
97
聚丙烯腈,纤维200
聚苯并恶唑3.5
聚碳酸酯2.652-62
聚乙烯HDPE(高密度)0.815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2-2.755
聚酰胺纤维2.585
聚异戊二烯,硬橡胶39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2.4-3.4
聚酰亚胺芳烃3.168
聚丙烯,PP1.5-228-36
聚苯乙烯,PS3-3.530-100
聚乙烯,LDPE(低密度)0.11-0.45
聚四氟乙烯(PTFE)0.4
聚氨酯浇铸液Oct-20
聚氨酯弹性体29-55
聚氯乙烯(PVC)2.4-4.1
钾盐
290
橡胶,小应变0.01-0.1
蓝宝石435
58
130-185
碳化硅4503440
72
钢,高强度合金ASTM A-514760690
精钢AISI 302180860502
钢,结构ASTM-A36200400250
186
59
47
钛合金105-120900730
牙釉质83
钨(W)400-410
碳化钨(WC)450-650
170
131
铁艺190-210
锌锌83

表 1

1 Pa (N/m2) = 1×10-6 N/mm2 = 1.4504×10-4 psi

1 MPa = 106 Pa (N/m2) = 0.145×103 psi (lbf/in2) = 0.145 ksi

1 GPa = 109 N/m2 = 106 N/cm2  = 103 N/mm2 = 0.145×106 psi (lbf/in2)

1 Mpsi = 106 psi = 103 ksi

1 psi (lb/in2) = 0.001 ksi = 144 psf (lbf/ft2) = 6,894.8 Pa (N/m2) = 6.895×10-3 N/mm2

泊松比定义和常见金属泊松比

1 泊松比

泊松比是指材料在单向受拉或受压时,横向正应变与轴向正应变的绝对值的比值,也叫横向变形系数,它是反映材料横向变形的弹性常数。

图 1

在材料的弹性范围内加载,泊松比计算为:

µ= |-∆W/W| / |∆L/L|

2 常见金属的泊松比:

金属名称– μ –
0.33
铝青铜0.3
0.024 – 0.03
铸铁0.26
青铜0.34
0.36
0.42
0.40 – 0.45
0.35
软钢0.3
0.32
黄铜0.34
0.31
磷青铜0.33
0.39
0.15 – 0.21
0.37
不锈钢0.3
0.35
0.27
0.33
0.3
钨丝0.28
0.21
0.3
0.25

重心和浮心

1 重心和浮心的定义

重心是指地球对物体中每一微小部分引力的合力作用点。体积,面积或线的“重心”是物体(如果悬吊起来)将达到平衡的点。

浮心是指浮体或潜体水下部分体积的形心。当浮体方位在铅直面内发生偏转时,其水下部分的体积虽保持不变,但其形状却发生变化,因而浮心的位置也相应地移动。

浮心和重心的相对位置对于判断浮体是否为稳定平衡有重要意义。

图 1

当船体垂直时,重心和浮力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船体是稳定态。

对于大多数船体,浮力中心低于重心,并且船体被认为是亚稳定态。

当船体倾斜时,重心保持在与船体相关的相同位置(只要船体没有变化和/或货物没有移动)。 浮力中心将移动以适应新的重心,以适应船体的排水量。

在开始时,重力和浮力将产生一个附加扭矩将船体移回垂直位置。

但如果船体倾斜太多,则浮力中心将移至浮力和重力开始产生作用于相同方向的力矩的位置,那么船体将

倾覆。

质心的定义及计算

质量中心简称质心,指物质系统上被认为质量集中于此的一个假想点。

1        质心计算公式

式 1

其中:

  • m 为系统内单个质点的质量
  • r 为各质点相对于某一坐标原点的距离
  • M 为系统的总质量

若选择不同的坐标系,质心坐标的具体数值就会不同,质心相对于质点系中各质点的相对位置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质点系的质心仅与各质点的质量大小和分布的相对位置有关

2        算例

图 1

质心位置计算:

ma处为坐标原点

Rx = (ma ra + mb rb) / (ma + mb)

= (mb / (ma + mb)) d 

式 2

其中:

  • Rx=重心的x坐标

重心的定义及计算

重心是指地球对物体中每一微小部分引力的合力作用点。体积,面积或线的“重心”是物体(如果悬吊起来)将达到平衡的点。

1 基于周长的重心计算

图 1

重心是三角形ABC(三角形边的中点)上刻有圆的中心。

距离d的计算:

d = h(b + c)/ 2(a + b + c)

式 1

2 三角形重心的计算

图 2

三角形的重心在直线BE和AD的交点处。

距离a的计算:

a = h / 3 

式 2

3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的计算

图 3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在对角线的交点处。

4 梯形的重心的计算

图 4

梯形的重心可以通过将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估算。重心将在中线CD和三角形重心之间的线的交点处。

5 两个物体的重心的计算

图 5

两个物体的重心用以下公式计算:

b = Q a / (P + Q)

c = P a / (P + Q)

其中:

  • P, Q为物体的重量或者质量(N,Kg)

常见工程用材料强度和模量以及使用温度

常见工程材料如钢,塑料,陶瓷和复合材料的典型属性

1 复合材料

材料密度- ρ –
(10
3 kg/m3)
拉伸模量- E –
(GPa)
抗拉强度- σ –
(MPa)
比模量- E / ρ –比强度- σ / ρ –最高使用温度(oC)
玻璃-环氧树脂(35%)1.92530013.20.1680 – 200
玻璃纤维-聚酯(35%)215.71307.850.06580 – 125
玻璃纤维尼龙(35%)1.614.52008.950.1275 – 110
高强度玻璃纤维-环氧树脂(45%)1.839.587021.80.4880 – 215
环氧碳(61%)1.6142173089.31.0880 – 215
芳纶环氧(53%)1.3563.6110047.10.8180 – 215

表 1

2        金属

材料密度- ρ –
(10
3 kg/m3)
拉伸模量- E –
(GPa)
抗拉强度- σ –
(MPa)
比模量- E / ρ –比强度- σ / ρ –最高使用温度(oC)
铸铁7.1510014014.30.02230 – 300
钢,AISI 10457.7 – 8.0320558526.30.073500 – 650
铝-2045-T42.773450270.17150 – 250
铝-6061-T62.76927025.50.1150 – 250

表 2

3        陶瓷

材料密度- ρ –
(10
3 kg/m3)
拉伸模量- E –
(GPa)
抗拉强度- σ –
(MPa)
比模量- E / ρ –比强度- σ / ρ –最高使用温度(oC)
氧化铝3.835017092.10.0451425-1540
氧化镁3.62056056.90.017900-1000

表 3

4        塑料

材料密度- ρ –
(10
3 kg/m3)
拉伸模量- E –
(GPa)
抗拉强度- σ –
(MPa)
比模量- E / ρ –比强度- σ / ρ –最高使用温度(oC)
尼龙1.152-3.6822.520.07175-100
聚乙烯(HDPE)0.9-1.40.18-1.615   
聚丙烯0.9-1.241.4331.550.03750-80
环氧树脂1.253.5692.80.05580-215
酚醛1.35362.220.00470-120

注:

1 GPa = 1x109 Pa = 1.45x105psi

1 MPa = 106 Pa

1 kg/m3 = 0.0624 lb/ft3

惯性矩计算及单位转换表

1 惯性矩计算

面惯性矩或面积惯性矩-也称为面积第二矩- I,是一种形状特性,用于预测梁的挠度,弯曲和应力等。

绕轴弯曲的惯性矩的一般公式可以表示为

Ix = ∫ y2 dA 

其中:

  • Ix=与轴相关的惯性面积矩(m4,mm4,in4,ft4
  • y =轴到元素dA的垂直距离(m,mm,in,ft)
  • dA=元素面积(m2,mm2,in2,ft2

2 常见截面惯性矩

2.1 矩形

2.2 圆形

2.3  圆环

2.4  工字钢

3 惯性矩单位转换器

单位m4cm4mm4
m411081012
cm410-81104
mm410-1210-41

悬臂梁在不同载荷下的计算

1        悬臂梁的单点载荷计算

图 1

1.1        弯矩计算

MA = – F a b (L + b) / (2 L2)

式 1

其中:

MA =固定端A的力矩(Nm)

F = 载荷 (N)

MF = Rb b

其中:

  • MF =负载点F的力矩(Nm)
  • Rb =支撑B处的支反力(N)

1.2        挠度计算

δF = F a3 b2 (3 L + b) / (12 L3 E I)  

式 2

其中:

  • δmax=挠度(m)
  • E =弹性模量(Pa(N / m2),N / mm2,psi)
  • I =惯性面积矩(m4,mm4

1.3        支反力计算

RA = F b (3 L2 – b2) / (2 L3)

式 3

RA =固定端A的支反力(N)

RB = F a2 (b + 2 L ) / (2 L3

式 4

  • RB =固定端B的支反力(N)

2 悬臂梁的均布载荷计算

图 2

2.1 弯矩计算

MA = – q L/ 8 

式 5

其中:

  • MA =固定端A的力矩(Nm)
  • q = 均布载荷 (N/m)

M1 = 9 q L2 / 128

式 6

其中:

  • M1 = 0.625 L(Nm)时为最大弯矩

2.2 挠度计算

δmax = q L4 / (185 E I)

式 7

其中:

  • δmax= 0.579 L(Nm)时为最大挠度

δ1/2 = q L4 / (192 E I)  

式 8

  • δ1/2 = L / 2   (m) 的挠度

2.3 支反力计算

RA = 5 q L / 8

式 9

  • RA =固定端A的支反力(N)

RB = 3 q L / 8 

式 10

  • RB =固定端B的支反力(N)

3 悬臂梁的梯形载荷计算

图 3

3.1        弯矩计算

MA = – q L2 / 15 

式 11

其中:

  • MA =固定端A的力矩(Nm)
  • q = 梯形载荷 (N/m)

M1 = q L2 / 33.6

式 12

其中:

  • M1 = 0.553 L(Nm)时为最大弯矩

3.2 挠度计算

δmax = q L4 / (419 E I)

式 13

其中:

  • δmax= 0.553 L(Nm)时为最大挠度

δ1/2 = q L4 / (427 E I)  

式 14

  • δ1/2 = L / 2   (m) 的挠度

3.3 支反力计算

RA = 2 q L / 5 

式 15

  • RA =固定端A的支反力(N)

RB = q L / 10

式 16

  • RB =固定端B的支反力(N)

4 悬臂梁的附加弯矩计算

图 4

4.1 弯矩计算

MA = -MB / 2

式 17

其中:

  • MA =固定端A的力矩(Nm)

4.2 挠度计算

δmax = MB L2 / (27 E I) 

式 18

其中:

  • δmax = 2/3 L  (m)为最大挠度

4.3 支反力计算

RA = 3 MB / (2 L)

式 19

  • RA =固定端A的支反力(N)

RB = – 3 MB / (2 L) 

式 20

  • RB =固定端B的支反力(N)

两端固定的简支梁的弯矩-支反力-挠度计算

1 简支梁单点载荷计算

图 1

1.1 弯矩计算

MA = – F a b2 / L2  

式 1

其中:

  • MA =固定端A处的力矩(Nm)
  • F = 载荷 (N)

MB = – F a2 b / L2 

式 2

  • MB =固定端B的力矩(Nm)

MF = 2 F a2 b2 / L3 

式 3

  • MF =点载荷时的力矩(Nm)

1.2 挠度计算

δF = F a3 b3 / (3 L3 E I) 

式 4

  • δF=点载荷时的挠度(m)
  • E =弹性模量(Pa(N / m2),N / mm2
  • I =惯性面积矩(m4,mm4

1.3 支反力计算

RA = F (3 a + b) b2 / L3

式 5

  • RA =固定端A的支反力(N)

RB = F (a + 3 b) a2 / L3  

式 6

  • RB =固定端B的支反力(N)

2 简支梁的均布载荷计算

图 2

2.1        弯矩计算

MA = – q L2 / 20  

式 7

  • MA =固定端A的力矩(Nm)
  • q =均匀下降载荷(N / m)

MB = – q L2 / 30  

式 8

  • MB =固定端B的力矩(Nm)

M1 = q L2 / 46.6  

式 9

  • M1 = 0.475 L(Nm)时的力矩

2.2 挠度计算

δmax = q L4 / (384 E I)

式 10

  • δmax=中心的最大挠度(m)
  • E =弹性模量(Pa(N / m2),N / mm2,psi)
  • I =惯性面积矩(m4,mm4

2.3 支反力计算

RA = RB

    = q L / 2 

式 11

  • R =固定端的支反力(N)

3        简支梁梯形分布载荷计算

图 3

3.1 弯矩计算

MA = – q L2 / 20  

式 12

  • MA =固定端A的力矩(Nm)
  • q =均匀下降载荷(N / m )

MB = – q L/ 30 

式 13

  • MB =固定端B的力矩(Nm)

M1 = q L2 / 46.6

式 14

  • M1 = 0.475 L(Nm)时的力矩

3.2 挠度计算

δmax = q L4 / (764 E I) 

式 15

  • δmax= 0.475 L(m)时的最大挠度
  • E =弹性模量(Pa(N / m2),N / mm2,psi)
  • I =惯性面积矩(m4,mm4

δ1/2 = q L4 / (768 E I) 

式 16

  • δ1/2 = 0.5 L 时的挠度(m)

3.3 支反力计算

RA = 7 q L / 20

式 17

  • RA =固定端A的支反力(N)

RB = 3 q L / 20

式 18

  • RB =固定端B的支反力(N)

4 简支梁部分均匀的连续分布载荷计算

图 4

4.1        弯矩计算

MA = – (q a2 / 6) (3 – 4 a / l + 1.5 (a / L)2)

式 19

其中:

  • MA =固定端A的力矩(Nm)
  • q =部分均匀载荷(N / m )

MB = – (q a2 / 3) (a / L – 0.75 (a / L)2)

式 20

  • MB =固定端B的力矩(Nm)

4.2        支反力计算

RA = q a (L – 0.5 a) / L – (MA – MB) / L 

式 21

其中:

  • RA =固定端A的支反力(N)

RB = q a2 / (2 L) + (MA – MB) / L    

式 22

  • RB =固定端B的支反力(N)